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基本建设要求
为提升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能力,在全国开展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基本能力建设,特制定本要求。本要求适用于指导市、县级开展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。(征求意见稿) 一、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《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改革意见》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,以强化履职、落实责任为目标,开展基层气象防灾减灾“一台帐、一张图、一张网、一平台、一把尺、一队伍”“六个一”的基本能力建设,实现基层防灾减灾的标准化、规范化。 二、基本原则 守底线。以法律法规为依据,强化防灾减灾气象服务,严守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的底线, 提能力。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,缩小气象灾害防御的区域差距,提升气象灾害防御的整体水平。 惠民生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,把保障基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。 三、建设要求 1.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数据“一台帐” 广泛收集、科学分类、系统整理基层防灾减灾数据,逐步建立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基础数据集。内容包括: (1)气象灾害数据 气象灾害种类、历史气象灾情,主要气象灾害影响路径和范围等数据。 (2)气象灾害风险数据 中小河流、山洪、地质灾害、内涝隐患点,洪水淹没区(点),森林火灾重点防范区,陡坡、洼地等气象灾害风险相关数据信息。 内容包括名称、位置、经纬度、管理单位、联系人、历史灾情、主要致灾的气象因子以及致灾临界阈值等。 (3)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单位数据 对气象灾害敏感的工矿企业,大型农业园区(设施农业园区)、气象灾害敏感的农作物种植区、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;铁路、高速、航道以及桥梁、堤防等重点设施;车站、学校、医院、广场、大型商场等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。其它单位可参照气象行业标准《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保障规范》(QX/T336-2016)。 信息内容主要包括名称、所在地经纬度、地址、单位名称、所属管辖单位、相关人员联系方式等。 (4)防灾减灾救灾设施数据 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分布,预警信息发布设施,如预警大喇叭、户外显示屏、农村应急广播分布;避灾设施,如避灾场所、应急物资储备场所的分布;乡镇行政办公场所等。 信息内容主要包括名称、所在地经纬度、地址、管理单位、设施用途及基本情况备注等。 (5)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人员数据 市、县(乡)党委、政府防灾减灾负责人、主要涉灾单位负责人,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责任人信息,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人员信息(气象信息员、气象协理员、村干部等)等。 信息内容主要包括姓名、单位、职务、地址、联系方式、职责等。 以上数据参照CIMISS系统相关数据规范、格式,统一入CIMISS数据库。鼓励各地同时将以上数据信息形成GIS专题数据图层。 各地建立数据更新机制,定期对基层防灾减灾数据进行更新。 2.基层气象防灾减灾“一张图” 综合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基础数据,依托地理信息系统,绘制气象防灾减灾地图(或称气象灾害风险图、气象灾害防御作战图)。气象防灾减灾地图包含辖区遥感影像图(或本地区高分辨率测绘图)、气象防灾减灾地图主图、气象防灾减灾信息附表、气象灾害防御计划或防御服务策略等内容。 (1)遥感影像图(或本地高分辨率测绘地图) 各地统一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(或采用本地高分辨率的测绘地图)为底图制作,要求能分辨地形地貌、河流水系、植被分布、村庄、道路、街区、建筑设施等。在图中采用图例符号标明本地区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区域、重点单位、防灾减灾设施分布以及中小河流、山洪、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风险点位置。各地可根据本地气象防灾减灾的重点和特点,有选择的标注的相关内容。 县遥感图像需覆盖县城区(包括城郊),乡镇遥感影像图需完整覆盖本乡镇辖区。 (2)气象防灾减灾地图主图 主图按照GB15944要求绘制,除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外,需标注气象防灾减灾信息,包括本辖区主要气象灾害常规移动路径(每个地区选择最主要、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,乡镇综合防灾减灾地图不做要求)、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、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区域、防灾减灾设施分布。各地可根据本地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和重点,增加相关标注内容。(责任编辑:3sshow) |